4月1日上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卫星创新院郭铭彦同志作为上海市第62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向白血病患者献出了造血干细胞。他的造血干细胞将由红十字会志愿者护送至患者所在城市的医院,并在当天晚间移植输入患者体内,为患者送去生命的希望。
“被好运选中的人”
20年后践行捐赠承诺
郭铭彦同志2009年入职卫星创新院,从事航天事业15年之久,参与过北斗三号、悟空号、墨子号等几十项重点型号任务,是默默奉献在卫星环境试验一线的“铸星人”。
2004年,郭铭彦同志还是一名大一学生,热衷于志愿服务的他组织了一场义务献血活动,出于传递社会大爱的初心,他当场登记了骨髓移植的捐赠意愿。20年来,他始终期待着能够为白血病患者贡献自己的力量,直到近期终于接到了骨髓配型成功的好消息。
骨髓成功配型是很难实现的小概率事件,一些罕见基因的匹配率仅为几百万分之一。上海市自1996年至今,只有624个成功案例。因此,得知这一消息后,郭铭彦的第一反应是“被好运选中了”。他反复强调:“我觉得每一个人只要被选中了,都会乐意做这件事情,只是我的运气好,恰巧身体符合要求。”
“做对社会有用的事情”
航天奉献精神久久传承
郭铭彦的父母都是中国科学院的科研工作者,从小就给他营造了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家庭氛围。郭铭彦投身于航天事业后,更是受到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感召,在他看来航天精神和“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会精神是息息相通的。
因此,面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机会,郭铭彦没有丝毫的犹豫。捐献前的日子里,他形容自己的心情是“等着过年”,万分期待能够尽快帮助患者重燃生机。尽管郭铭彦承担的卫星研制任务十分繁重,但他仍然努力将身体调整到最好状态,只为给患者提供符合要求的造血干细胞。从铸星人到捐献者,不同的是身份,相同的是无私奉献精神。
在郭铭彦看来,捐献造血干细胞是对自己来说力所能及,但对他人而言意义重大的事情,这是他应尽的社会责任。他坦言,“我做了那么一点点对社会有用的事,成为了一个对社会有一点点用的人。”
“期待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
让爱心源源不断汇川成海
4月1日上午,卫星创新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周四根受党政主要领导委托,前往医院看望慰问准备采集造血干细胞的郭铭彦。
经过近6个小时的操作,郭铭彦完成了造血干细胞采集,他的身体状态良好。郭铭彦表示,当前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是通过外周血采集的方式,是比较先进健康的。
他也号召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参与进来,让爱心源源不断地汇川成海,为更多白血病患者点亮重生的希望。“大家人人从我做起,这个社会才能够越来越好。”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前配型成功案例尚且十分稀缺,正是因为参与的人还并不多,公众的了解还不够充分。郭铭彦所期待的理想状态是,捐献造血干细胞能够在全社会逐步推广,让白血病患者不再苦苦等待。“我只是被选中的一个代号,还需要有更多人参与进来做被选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