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使命、创新担当
怀拳拳赤子心
这是一支追星揽月的“国家队”始终秉持的无尚光荣
保障有力、勇攀高峰
扬青云报国志
这是一群默默耕耘的“国家人”始终坚守的朴素信仰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按下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暂缓键。3月28日浦东新区开始实施全区范围内严格封控管理,转入全域静态管理的卫星创新院园区内却依旧热火朝天、灯火通明。这群“国家人”依旧在岗位上坚守铸“星”的重任,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肩扛“国家责”的使命与担当。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封控”期,这群航天人坚持与坚守的故事。
坚持主动跨前,履职尽责“零缺位”
卫星创新院党政领导班子把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一直以来坚守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最前沿。封控前夜,他们以最快的速度赶回了园区,坐镇指挥。“为什么要坚持第一时间赶到?”卫星创新院胡海鹰副院长(主持工作)用了一个词:心定。因为,即便应急预案早已准备充分、应急物资早已储备齐全,但只有“定海神针”们在,大家心里才会安定,工作生活才能安心。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特殊时期,卫星创新院党政领导班子在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科研生产的同时,也非常牵挂全体职工的生活保障。3月29日,胡海鹰、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周四根、副院长尹增山慰问了驻守在临港园区的全体职工、研究生和工勤人员,并送上了组织暖心“大礼包”,详细询问了大家在工作、生活上的困难和所需,对大家的奉献和付出表示感谢和肯定。
卫星创新院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始终坚持以最严格的措施、最快速的响应贯彻落实上海市防疫决策部署,同时坚持守好“责任田”,重心前移、冲锋在前、坚守一线。这份坚持,蕴含了“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的倾情担当,也筑牢了疫情防控的安全线。
坚持披坚执锐,科研任务“零影响”
27日晚园区封控前,219名来自于五个卫星总体研究所、技术研发中心、可靠性中心、AIT中心、后勤公司的科研及管理人员迅速集结完毕,连夜“逆行”返回临港园区。在封控期的短暂4天里,卫星创新院也迅速形成以园区为中心阵地,居家为后援支撑的“保科研任务、保项目争取”的“小核心、大外围”办公模式。
“他们”在发射在即任务中瞄准成功,笃定前行。科学卫星总体所某型号已经进入发射前的“备战状态”,为全力确保发射计划进度,型号内多人已主动提前住在园区,24小时轮班,按照人停“星”不停的模式稳步推进各项工作。
“他们”在科研项目争取中瞄准目标,义不容辞。遥感卫星总体研究所某竞标团队,为保障论证工作的持续推进,园区和居家办公的同志灵活采用集中办公与远程会议相结合方式,并充分利用晚间及周末时间,线上邀请专家、组织会议讨论,保障论证工作的持续推进。
“他们”在科研论坛活动中瞄准未来,“挥斥方遒”。29日,卫星创新院青促会小组克服园区封闭式管理的重重困难,如期组织召开了“滴水青年论坛”午间沙龙第8期活动,院内外近200多名科技工作者参加了线上线下交流,深入探讨了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的载荷和光学系统相关技术的先进性及未来发展路线。
“他们”在卫星总装、试验中瞄准精度,“不差毫厘”。奋战在AIT厂房的总装技师和试验人员,不论是发射在即的任务,亦或是在研型号,他们强度不降、效率不减,正以“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饱满的工作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到各项型号的工作中。
“他们”在驻家办公中瞄准进度,久久为功。4天的战“疫”,卫星创新院大部分职工采用居家办公的方式。他们虽人不在单位,但工作却不曾停滞,工作计划表也被安排得满满的。他们在用“足不出户”的坚守,默默地支撑着卫星创新院各项工作的稳定运转。
坚持知责尽责,支撑保障“零盲区”
“你守护卫星,我们守护你们”。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线,还有一群在保物资、保进度中急行奔走的航天人。他们是与时间赛跑千方百计集中资源推动竞标和研制任务的“助力员”;他们是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科研生产的“守门员”;他们是用心共情时刻关注职工急难愁盼的“宣传员”;他们是封控前夜舍小家却为园区储备了一千余斤蔬菜的“服务员”。
他们工作不同、表达不同、话语不同,但却殊途同归在这个“非常时期”倾力奉献,用实干书写战疫的“答卷”,彰显“担其任、尽其责”至真情怀。
坚持微芒成炬,齐心守沪“零遗憾”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我们”。许多居家办公的航天人,在坚守工作的同时也为守护上海贡献着力量。卫星创新院许多党员积极响应号召、勇于担当,参加市委组织部的社区“双报到”活动。
党委书记朱振才一边要参与单位“疫”线指挥,一边化身为社区防疫工作的志愿者、守护者。卫星创新院的党员们在无论是科研一线,还是战“疫”一线都发挥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党旗高高飘扬。
追星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
在疫情和科研两场战役中
无论是“天使白”,还是“航天蓝”
卫星创新院全体员工
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航天人坚守的样子
用坚定、坚持和坚韧走向胜利的曙光
看见春天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