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院
  • OA
  • 邮箱
  • ARP
  • 单点登录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首页
  • 机构概况
    • 单位简介
    • 组织架构
    • 现任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工程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历史沿革
    • 合作交流
  • 科研成果
    • 发射成果
    • 专利
    • 论文
    • 获奖
  • 新闻中心
    • 头条新闻
    • 综合新闻
    • 科研进展
    • 媒体扫描
  • 人才队伍
    • 队伍简介
    • 青年促进会
    • 人才招聘
  • 研究生教育
    • 博士招生信息
    • 硕士招生信息
    • 招生简章
    • 导师介绍
    • 大学生实践项目
    • 学位论文答辩
  • 党建文化
    • 工作动态
    • 组织结构
    • 党建专栏
    • 廉政建设
    • 创新文化
    • 先进典型
    • 群团统战
    • 学习园地
    • 党务问答
  • 科学普及
    • 科普基地
    • 活动集锦
    • 活动新闻
    • 科普视频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信息公开申请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预算决算公开
发射成果
    首页 > 科研成果 > 发射成果

我国成功发射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怀柔一号)空间科学卫星

发布时间:2020-12-10 【字体: 小 中 大  】 【打印】
分享:

 

  2020年12月10日4时14分,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GECAM)卫星(KX-08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十一号遥九固体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升空。卫星已按要求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作为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空间科学实验室挂牌后发射的首颗科学卫星,中国科学院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将GECAM卫星命名为“怀柔一号”。为了利于科学传播,GECAM昵称为“极目”,两颗卫星“小极”和“小目”分布于地球两侧,形成两“极”之势,犹如二“目”,将对黑洞、中子星等极端天体的剧烈爆发现象进行观测,快速下传并发布观测警报, 引导国内外科学家利用各类望远镜进行后随观测。

 

  按照中科院“空间科学(二期)”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统一部署,GECAM卫星工程于2018年12月4日立项。工程任务由中国科学院负责组织实施,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负责工程大总体和地面支撑系统的研制建设,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负责卫星系统研制,高能物理研究所为任务科学目标提出单位,并负责卫星有效载荷、科学应用系统研制建设,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负责科学数据的地面接收,测控系统由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负责。用于这次发射任务的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生产。

 

 

  卫星系统这支平均年龄仅33岁的年轻团队知难而上,克服各种技术难题与新冠疫情带来的困难,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卫星方案设计、关键技术攻关以及1颗初样星和2颗正样星的研制与发射工作。

 

  GECAM卫星是针对引力波高能电磁对应体的探测需求而设计,触发时间和定位信息能够准实时下传至地面。卫星入轨运行后,对引力波伽马暴的综合探测能力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将成为正在兴起的“多波段、多信使”天文学时代非常重要的空间高能望远镜之一。

 

  本次任务是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第32次发射卫星。截至目前卫星创新院已成功发射的卫星61颗,覆盖了导航、遥感、通信、科学等各个领域。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备案号:沪ICP备10018730号-1
临港园区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雪洋路1号 张江园区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海科路99号4、5号楼 联系电话:021-20857000(临港园区)021-50735060(张江园区) 传真:021-20857199(临港园区) 021-52419902(张江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