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生须立志
我读大学那年十八岁,所学专业是清华大学的光学仪器,之后考入浙江大学继续攻读光学仪器专业的硕、博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后,我进入中科院开始博士后工作。1994年发生了一件震撼世界的天文事件,人类首次观测到彗木相撞,从预报到发生,科学与技术的力量在这次事件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也是在那次事件后不久,我转入航天技术的研究与研发,工作至今近三十年。回首往昔,无论做学术研究还是从事卫星研制,有过成功,也遇到过挫折,鲜有一帆风顺这样的情况。我常与学生说:人生一定是个向上的过程,经验越积越多,知识越学越广,攀登越来越难,但收获会越来越大。
八十年代,我们与国外的科技水平差距还很大。以我的专业光学仪器为例,尽管这个专业已经在国内发展了几十年,当时最先进、前沿的技术还是在国外。经验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不想挨打就必须要赶超。我记得我的老师在课堂上说过:要铭记你们来到大学的目的不是学习一个专业,而是要发展一个专业。因此,在那个物资匮乏,科研环境远不如今的时代,我的科研生活却是“苦中作乐”,而其中的“乐”远远大于“苦”。当时无论老师还是同学满是朝气、积极向上,我们都坚定地相信,这个专业在我们这代人的手中会取得长足发展,跻身世界前列。我们也毫不犹豫将这个信念当作必须为之奋斗的事业,去钻研、去奉献。时代赋予的使命,我们抓住了握紧了,同时我们也全力以赴,未曾辜负祖国和自己的青春。事实证明,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不只是光学仪器专业,我国科技在很多方面都做到了勇立潮头、领跑世界。
古话说“人生须立志”,“立志”是通往成功的第一等要事,我国科技发展能取得如今盛景,就是靠着一代又一代的继往者或年轻人,以其为志,甘之如饴。
02 立志当高远
记得当年决定从光学仪器转向航天时也曾彷徨,彼时我已经有副研究员职称,换方向无异于重开赛道。但是看到国家对发展航天业的决心,看到航天将是国际舞台不可忽视的力量,身为“国家人”我下定决心“转行”从事航天工作,开始一路从技术到设备,从具体的卫星姿态工作到卫星总体设计。参加研制的第一颗卫星“创新一号”,1997年论证,2003年10月成功发射入轨。任务完成后甚是满足,觉得一辈子能研制一颗星出来就不错了。谁知2007年,又接到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的任务,当时摆在眼前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要将3吨的大家伙减重到2吨内,考题已出,只能硬着头皮应试。经过几年的研制,2015年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发射时是1.85吨,我们还给它起了一个精巧的名字叫“悟空号”。“悟空号”是2015年底成功发射的,不到半个月“悟空号”就出现在习总书记的新年贺词中。
这些年我参加和负责研制的卫星已远超两颗,我的目标也从最初的一颗到现在的无数颗。任务多了,常年基地、单位来回飞,也因此在父母病重时不能尽孝床前。平生无所憾事,只这一件难以释怀。当然,我并不认为自己所做就是奉献,就像我常跟团队、学生说的:立志当高远。选择踏入这一行,来到这个单位就已经处在了本领域的前沿,我们的每一次成功,每一个失败都代表了国家,要对得起“中国”这两个字。同时,我们也必须要练好本事,要时时敢在人民,敢在世界面前底气十足代表中国先进卫星技术。
当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还有许多“卡脖子”问题需要去破解,有许多关键技术需要去创新。新时代、新使命,新挑战、新起点。我希望每一个来到这里的年轻人都能抓住机遇,扛起发展我国航天科技的大旗,立志高远、敢想敢拼,为我国迈入航天强国奋斗,为人类探索浩瀚宇宙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