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年龄只有31岁,75%是“80后”,61%是“85后”,团队里90%以上拥有博士、硕士学历,这就是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团队。这支不到100人的团队,仅用3年零3个月,就完成了新一代北斗卫星首发星的方案、初样、正样的全部研制工作。他们的奋斗目标是:用激情和创新,造出属于中国自己的、世界一流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提到团队里的年轻人,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总设计师林宝军就像个慈父:“我们团队的年轻人都很优秀,很多人或许跳个槽,到互联网、通信行业去,就可以轻轻松松拿到现在收入的两三倍,但他们满怀热情,数年如一日,坚守在航天科研岗位上,做出了十分漂亮的成绩。”
这些年轻人怎么会这么厉害?林宝军说,关键在于他们是用兴趣和激情做事业。林宝军讲起了这么一件事:2012年,他去哈尔滨工业大学招聘,一个学生给他打电话,说她要先去另外一家单位面试,可能要晚点到。在了解了这家单位的情况后,林宝军这样回答她:“去这家单位工作稳定,待遇也不错,但在5年之后,你会发现今后30年的日子,你一眼就能看到头。可来我们这里,未来30年,你可能每天都需要挑战自我。”结果,这个学生现在已经成为他们团队的主力,她就是结构副主任设计师田艳。“一群年轻人有着一致的价值观,才会有这么高的激情和热情,把事业做得这样火红。”
北斗团队里有个小伙子叫李绍前,2012年一毕业就进了北斗卫星研制团队。和外企相比,这里的工作忙到没有双休日,薪水也不高,可他却感觉比在外企更有意义,他说,当看到自己的设计思路成功地随卫星上了天,这种成就感难以用言语表达。
这颗卫星上,有着许多令人惊讶的创新和突破,比如整星从原先的几吨一下瘦身到了800多公斤,苗条、优美的身形让很多卫星专家大为赞叹。而且,这一改变还大大提升了卫星的可靠性,也可以带更多的载荷产品上天。在这个“瘦身”的过程中,整颗星采用的新技术占比超过70%。而航天领域有条不成文的规定,一般卫星上采用新技术的比例不会超过30%。
这些创新,很多都是靠年轻人大胆尝试出来的。林宝军的管理理念是:要敢于给年轻人压担子,要让他们看到未来和希望。“有时候,没有经验的束缚,往往会带来更多的惊喜。比如,新一代北斗卫星上,我们独创性地提出了‘功能链’设计理念,把原先20多台计算机合并成一台高性能计算机来控制所有的分系统。这里面的很多技术创新,都是这些年轻人做出来的。”沈苑是团队负责项目协调的“四朵金花”之一,她说:“这是一个大舞台,有很多创新和试错的空间,只有允许年轻人放手一试,才能展现出更多的创新活力。”
林宝军是“60后”,副总设计师沈学民是“50后”,在给年轻人压担子的同时,也会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更多指点和鼓励。在这种宽容的工作环境下,这些年轻人成长非常快。李绍前、王丹、冷佳醒等年轻科研人员现在都已经成了导航卫星主任/副主任设计师,同事们都亲切地叫他们“小李总”、“小王总”。而以前要做到这个岗位,差不多要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