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张江海科路,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的招牌,9月底刚刚挂上,便被很多人称为"金字招牌"。这是中科院第一个创新研究院,也是中国卫星的一张"创新名片"。
进门便是一整墙的蔚蓝星空:栩栩如生地绘上了19颗使命各异的小卫星,再加上一个多月前刚刚发射、还没来得及"入画"的遥感三十号01组3颗卫星,从2003年12月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挂牌之日起,不到14载光景,这里研制出品的微小卫星已有22颗成功升空,目前还有30颗在研。"我们现在一年可发射15颗到20颗卫星。"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北斗导航卫星总设计师林宝军自信地说。
图说:进门处一整墙的蔚蓝星空,绘有19颗小卫星。 新民晚报记者 董纯蕾摄
创新的不仅仅是科技,还有科研文化、管理效率与设计理念……"当卫星的集成度越来越高,个头越来越小,二三十年后,每个人都能拥有一颗自己的卫星,不再是梦。" 微纳所副所长、天宫二号伴随卫星主任设计师曹金如是展望。
世界期待"中国坐标"
两年前,中国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首发星在西昌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从区域走向了全球。去年9月,我国启动实施北斗三号组网卫星工程,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承担首批多颗MEO卫星的研制。一张提供更高精度定位和更佳导航服务的卫星大网开始编织。"北斗三号实施一箭双星发射,到明年底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基本服务,到2020年形成全球服务能力。"林宝军告诉记者。
数百年前,我国古代人民就对北斗星有了淳朴的信仰和认识。如今,越来越多的北斗卫星闪耀在浩瀚宇宙中,"中国坐标"的用户越来越多。据林宝军介绍,北斗三号在性能和系统的可靠性上有了大幅提升,定位精度达到厘米级,时间精确度每日误差小于2纳秒。
图说:卫星总装车间里,忙碌的微小卫星创新人们。 来源/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下同)
中国卫星的创新故事,也吸引了国际科技界的热切目光。"捕捉"巨能伽玛暴来龙去脉的中法天文卫星(SVOM),围绕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两个预言——黑洞和引力波探秘的爱因斯坦探针卫星(EP),中欧联合空间科学卫星(SMILE),都将在2020年前后发射,启程追寻科学家们最关心的宇宙问题的答案。继暗物质卫星"悟空"和量子科学卫星"墨子"领跑全球之后,微小卫星创新院决心在更多空间科学领域取得世界领先地位。"这些前沿的科学工作,对人类长远而言是有诸多好处的。放眼全球,也有中国能依靠制度体制的优势,完成如此长远的布局。"林宝军自豪地说。
捷报频传任务不断
卫星发射成功率100%,卫星研制周期缩短60%,批产卫星平台成本减低80%……"我们矢志成为中国科学卫星的主力军。"微小卫星创新人们说。总装车间里,陈列着历年来成功发射卫星的初样星,每一颗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2015年12月17日,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发射升空,成为国内载荷平台比最大的一颗卫星。暗物质卫星总师李华旺告诉记者,"悟空"目前已探测到20亿个高能粒子事例,获取大量有价值的科学数据。这颗和美猴王有着相同名字的卫星将用自己的"火眼金睛",为人类打开发现宇宙核心秘密的新窗口。据说,"悟空"很快会给科学界带来惊喜。
家喻户晓的量子科学卫星"墨子",完成了量子密钥分发、隐形传输等一系列令全世界叹为观止的高难度"动作"。事实上,"墨子"号卫星的不少表现比科学家最初预期的还要棒。据量子卫星总体主任设计师邓雷透露,实际跟瞄精度比设计目标提高了1.0个量级,令量子在传输中的衰减锐减,效率大增。
|
还有,被称作"会跳舞的卫星"的全球二氧化碳监测卫星,去年12月22日也在酒泉顺利发射,目前已获得0.04纳米光谱分辨率谱线,前几天刚宣布其数据产品对全球用户免费开放。"绿色中国的建设就要靠这颗卫星来'碳'个究竟。"新技术中心主任、碳卫星副总师张永合说。"这颗卫星对于增强国际气候谈判中的话语权,为全球气候研究提供依据有重要意义,也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永不懈怠的创新先锋
在近2000平方米的卫星总装车间里,模拟火箭起飞时候全方位剧烈摇晃的三轴振动台,模拟太空中从-180℃到100℃热真空环境的大圆舱……卫星踏上太空之旅前,正是在此朝夕"生活",精进"武艺"。
这似乎是一个有魔力的地方。"在这里上班的人是从来不下班的吗?"这句出租车司机的发问,是微小卫星创新人的真实写照。前不久的国庆中秋长假,院里打算让大家休整一下,结果,很多人主动申请加班。要知道,这是一支平均年龄仅31岁的团队,党员比例高达63%。
这些年,前来采访微小卫星创新院的媒体一家家,几乎每家都要问:天天加班的动力在哪里?微小卫星创新人不喜欢总被形容为"打了鸡血",他们有独特的创新哲学。林宝军解释说:"理念创新让我们做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观念创新让我们从'跟跑'走向'领跑',技术创新让卫星的性能不断优化,而管理创新降低了卫星研制的成本,也缩短了研制周期。"
"承国家之志,铸时代新星。" 刻在研究院厅墙上的十个大字鞭策着这支年轻的队伍不断自我锤炼,打磨中国卫星技术的先锋队。他们的创新杰作,在习近平主席2016年和2017年的新年贺词,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中,一次又一次被提及。他们坚信:"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只有为祖国奋斗,才有真正的激情。"
新民晚报记者 董纯蕾 见习记者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