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增山:入行20载从“创新一号”到碳卫星

发布时间:2023-07-18 【打印】 浏览量:

    创新一号到碳卫星,从天马行空到脚踏实地,入行20载,尹增山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中国微小卫星事业。

 

初出茅庐由零开始代管计算机星务系统

     2001年,尹增山从浙江大学博士毕业后入职微小卫星创新院(当时还是中科院小卫星工程部),参加“创新一号”卫星的研制工作。

      “创新一号”是中国科学院自主部署研制的我国第一颗微小卫星。那时,我国微小卫星刚起步,没有经验可借鉴。”创新一号卫星研制队伍不少都是青春的面孔初出茅庐的尹增山更是由零开始,依靠满腔热情和一股冲劲,跟前辈们一起摸着石头过河。

     由于发挥了中科院的航天技术积累和合作优势,只用了3年时间,“创新一号”就从图纸走上了卫星发射场。

     然而,由于主星原因,2002年的火箭发射延迟,卫星又从太原发射中心运回上海。

    “这等于又给了我们一年时间,提高它的可靠性。”尹增山当时代计算机星务系统主任工作,负责星上计算机技术工作,针对软件24处修改, “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他群策群力,团结协作,闯过了软件固化和硬件固封难关。

    2003年10月21日11点16分,随着长征4号火箭点火升空,中科院自主支持的“创新一号”卫星成功进入苍穹。

      尹增山喜欢琢磨新技术,此后的很多年,他都主要从事微小卫星的总体论证工作,从863-708任务到中法天文……

    2011年,碳卫星的到来改变了他的事业轨迹。

 

首次担任总师领衔第一个独立工程型号

     从2011年开始,尹增山出任我国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技术试验卫星,也就是碳卫星的总设计师。

    碳卫星是科技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升我国全球二氧化碳监测能力部署的一项重大任务。“碳卫星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因为这是我担任总师的第一个工程型号。”对于尹增山而言,要从创新模式进入工程模式 “创新是要大开脑洞的,但是做型号要脚踏实地。”

      并非每个国家想探测二氧化碳,就能去探测,碳卫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当时,全球仅有两颗卫星能从太空监视地球温室气体排放,一颗是日本于2009年发射GOSAT卫星;一颗是美国于2014年发射的、专门用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测量OCO-2卫星。

     碳卫星难度大,美国的OCO-2卫星先后经过12才成功为此,尹增山团队付出了很多。进入正样阶段后,发现了偏振问题,如果不修改,就会影响性能,但如果修改,又会衍生计划、经费、风险一系列的问题。 

在这决策的关键时刻,王建宇院士那句“你是一时还是一世”的教诲让他与团队下定决心,花了3个多月时间,做了13处设计修改。

就这样,五年磨一剑。2016年12月,尹增山担任总设计师的碳卫星在历经5年多艰辛研制后,成功发射!这句话也成为他后来每次遇到困难自己团队鞭策 

    碳卫星的发射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并且标志着在二氧化碳监测水平上,中国已经跻身世界前列。

    除了碳卫星外,尹增山与团队还完成了“创新六号系列等多个型号任务。这是一个只有20人左右的年轻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0岁出头。初生牛犊不怕虎。年轻的“创新六号”团队,创造了属于他们的辉煌:2016年迄今,发射了5颗卫星,而且是不同类型的5颗卫星。团队创造了最高光谱分辨率高光谱卫星、最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卫星、最高频率SAR卫星等多项国内第一。

 

 

没有任何先例卫星成功救险

     2016年,与碳卫星一起发射的,还有尹增山领衔的“创星六号”02星。故障总是不期而至,因为外部因素,卫星入轨即发生了76度/秒的姿态旋转首次碰到这样的问题,团队硬是临危不乱,用了5天时间,利用纯磁控技术把卫星成功救活。

     这个“没有任何先例”的经典案例,背后是团队5天没合眼。“这是我们第一次做低成本的微纳卫星,对于卫星救险,也完全没有经验,是靠着信念救回来,没有预案,靠着团队对技术的熟练,我们把每个细节烂熟于心,调整算法,调整在轨程序,调整参数,终于救险成功。”

  创新六号06创造最短时间卫星研制纪录。06从开始研制至发射,只给了尹增山团队9个月时间。时间紧、任务重。而且,还面临传统星箭分离结构不适用、帆板尺寸受限、推进剂运输不便、天线包络太大等一系列难题。该卫星在“创星六号”02星基础上又大幅度提高了要求,重量轻了一倍,体积只有1/3,星箭接口也变了。

尹增山带领团队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最终保证卫星按时发射,并创造了卫星研制时间最短纪录。

卫星型号研制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创新六号06距出厂发射还剩不到10天时间,测试过程中却发现某测试信号异常。此时,他和团队成员已经连续奋战,非常疲惫,而且后续还有好几个试验。

     “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成败就贯穿于每个细节之中!”尹增山鼓励团队成员,他们决定重新对卫星开舱检查,经过两天两夜不间断地连续排查,确保了任务成功。

 

“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尹增山要感谢团队所有人:总师曹彩霞生育二胎,仍然坚持到发射前;戴正生身体不舒服,还一直坚守岗位;微纳-1A卫星出厂前几天,刘国华的宝宝在杭州出生,尹增山逼着他回去看了一眼,中午走的,晚上就回来加班;还有王慧元动了眼睛手术一直坚持工作。2020年春节正值疫情,为了创新六号01星顺利出厂,刘洋、李静、高爽、田龙飞、吴凡等团队成员坚持卫星试验,春节期间一天没有间断……

     “我们搞航天的,都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荣誉感,人员少、时间紧,大家都不断地为技术探索而努力。”让尹增山欣慰的是,团队成员都成长得很快,不少人已经当上了总设计/总指挥。“我选择团队,关键看有没有主动性大局观和责任心同样重要。”

    尹增山常说,技术创新和工程可靠性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体,工程追求成本周期和可靠性,创新追求技术、指标、应用的先进性,只有找到最佳折中,两者才能协调。

     “国家对科技工作者的要求不仅是创新,而且还是高水平创新、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持续不断创新。”尹增山认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前40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到大,未来从大到强,从跟踪创新到梦想/愿景驱动创新。“十四五”是一个转型期,微小卫星要不断形成原始创新,才能实现赶超。

     “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尹增山说进入微小卫星领域二十年,见证了微小卫星创新院从“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至“十三五”发射1颗、2颗、8颗和50颗卫星的快速发展。

更让尹增山倍感荣幸的是,今年71日,他作为新党员代表参加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现场聆听总书记重要讲话:我感受到了党的伟大和祖国的强大,我以成为一名中共党员而自豪。他说,身为科技工作者,尤其是一名航天科技工作者,更要继承发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百折不挠,为国家战略任务攻坚克难、勇攀高峰,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